活动伊始,雪娇老师邀请家长和孩子围成一圈,进行小组交流。孩子们互相介绍名字、来自哪里、分享自己喜欢和不喜欢吃的水果。短短几分钟内,原本稍显拘谨的家长和孩子便熟络起来,现场氛围逐渐变得温馨融洽。
随后,一个围绕“暑期家庭作业”的情景剧被搬上台。家长和孩子先按原剧本表演,再互换角色——孩子演家长、家长演孩子。这一“同理心挑战”虽取材于日常学习中的小摩擦,但因为夸张的肢体和表情,现场笑声不断。雪娇老师顺势引导大家思考:看似激烈或滑稽的情绪背后,往往隐藏着真实的心理需求。
在专业引导下,参与者逐步认识并理解了喜、怒、哀、惧四类基本情绪。孩子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情绪故事,例如“害怕黑暗”。楚雪娇老师结合心理学知识,耐心解析这种恐惧背后的心理根源——它不仅源于对未知环境的不安,更反映了对陪伴的渴望。她强调:“感受没有好坏之分,它们只是需求的信号灯。当我们学会用关怀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,就能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。”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,家长们学会了以更科学、更温柔的方式去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绪。
例如,一只情绪低落面壁思过的企鹅,被孩子体贴地画上了烤鱿鱼串、冰淇淋和一瓶似雪碧的“雪雷”,用这些温馨元素象征给予关怀与慰藉。
在活动的尾声,雪娇老师带领大家体验“关怀卡”练习——先用温柔的语气为孩子读一遍,再为自己读一遍。家长们在这个环节明显放松下来,情绪得到了有效释放。最后,老师推荐了情绪认知动画电影《头脑特工队》系列及四本亲子沟通书籍,现场家长纷纷拍照记录。
温州科技馆“幸福来敲门”系列活动聚焦这一“隐形的科学”,致力于以科学普及为依托,提升公众感知幸福的能力,帮助更多家庭掌握理解与陪伴的能力,将关怀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。
活动中,参与的孩子们纷纷表示感受到放松与快乐,充分体现了情绪被看见与接纳的重要意义。正是在这一看见与被看见的过程中,科学的力量转化为心与心之间的温暖连接,推动了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。